WFU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柳醫師探討睪丸副睪發炎與攝護腺癌關聯之健康大數據研究,獲 Medicine 國際期刊刊登

作者 : 柳瑞明(Jui-MingLiu, MD





文章介紹

攝護腺癌為男性特有之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在台灣皆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罹患攝護腺癌的危險因素包含遺傳、基因、發炎、感染。

攝護腺發炎是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亦有研究顯示攝護腺發炎後續可能會導致睪丸副睪發炎(epididymo-orchitis)。為了探討睪丸副睪發炎與攝護腺癌的關聯,柳醫師團隊使用健保大數據進行探勘。

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睪丸副睪發炎者有較高的攝護腺癌風險(adjusted hazard ratio = 1.56, 95% condence interval = 1.18 – 2.06);與罹患攝護腺癌有關的危險因子為年齡高於 70 歲、高收入、高血壓、高血脂。


期刊介紹

Medicine 創刊於 1922 年,曾是一般內科學(Medicine, General & Internal);2017 年的 Impact factor 2.028,保持 Q2 期刊(56/154)。


論文心得

很榮幸在此跟大家分享論文研究發表心得,這次論文的主題是再度探討平時蠻常遇見的一種男性泌尿生殖感染:睪丸副睪發炎。

睪丸副睪發炎主要的症狀就是陰囊疼痛,因而前來就醫,很常發生於 18 50 歲的男性身上。由於睪丸與副睪丸是鄰近的器官,所以副睪發炎很容易進一步引發附近睪丸的發炎。睪丸副睪發炎的常見原因是泌尿道感染或是性傳染病所引起的,同時也有報告指出,攝護腺發炎也可能引起後續的睪丸副睪發炎。


用健康大數據來設計研究

攝護腺發炎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可能是攝護腺癌的一個前驅的危險因子。於是就構想用健康大數據健保資料庫,來設計研究是否睪丸副睪發炎的病人後續產生攝護腺癌的風險比較大。
  
後來進行相關文獻的搜尋,發現已經有台灣發表感染與攝護腺癌的相關性文章,分別是下泌尿道發炎與攝護腺癌,以及淋病感染與攝護腺癌的研究,都發表在國際期刊上面。[1,2]


參照其他研究 保留優點 克服缺點

於是,仔細讀了這兩篇文獻,參考了他們的研究方法的設計,試著將研究方法優點留下來;缺點試著去克服。以健保大數據來探討睪丸副睪發炎,與後續攝護腺癌發生的這個主題,本次我們總共納入了將近 5000 個睪丸副睪發炎,與將近 20000 個無發炎的對照組進入分析,往後追蹤至少五年的期間。

最後得到睪丸副睪發炎,跟攝護腺癌的發生,有顯著的正向相關性存在,這個研究結果有助於臨床醫師提供有用的治療與追蹤的訊息。但是,我們的研究還是無法克服健保大數據的先天限制。

首先,就是追蹤時間不夠長。攝護腺癌是屬於發生在比較高齡的一個癌症。未來希望能夠有更長的追蹤時間,像是 15 年或是 20 年,這樣獲得的研究結果會更加準確。第二,健保大數據無法準確地看到攝護腺癌的分期,病理報告,以及重要的 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 PSA,也因此無法得知攝護腺癌的嚴重程度。最後,這是一個回溯性的研究,證據力比前瞻性研究還是略低一籌。


感謝師長 感謝大家

在完成這次研究之後,團隊評估起來只是個小品文章。在主題與收案人數來說,都是普通的水準,而且前面提到的兩篇台灣文獻,都已經發表。整篇文章大概只有小賣點。投出之後,陸陸續續接受到三次的拒絕。繼續將目標下修,轉投至 Medicine 期刊。幸運的是,在經過一次 revision 後,文章順利獲得接受。

最後感謝整個專業研究團隊,尤其是許老師與莊主任的指導,也感謝醫院對於教學研究的大力支持。也謝謝新思惟工作坊對我的指引啟發。最後,感謝大家。


參考資料

1. Fan CY, Huang WY, Lin KT, et al. Lowe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PLoS One 2017;12:e0168254.
2. Wang YC, Chung CH, Chen JH, et al. Gonorrhea infection increases the risk of prostate cancer in Asian population: a nationwide population based cohort study.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7;36:8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