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介紹
在台灣,偶爾會聽到中醫界討論,針灸針太深而產生氣胸的可能性。柳醫師團隊對這也有興趣,想知道,究竟針灸後實際產生氣胸且需住院的比例為何?而哪些因子跟產生氣胸較有關係,於是,他們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的百萬歸人檔,做資料的探勘與分析。追蹤 1997-2012 年,共約 42 萬人接受過針灸,總數約 541 萬次。
以所有針灸治療來算,之後產生需住院的嚴重氣胸,機會僅每百萬次針灸 0.87 次。如果以「可能產生氣胸」的高風險部位來算,也僅每百萬次針灸 1.75 次。
而比較容易產生氣胸的因子為:肺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肺癌、肺炎)與過去曾有過胸腔手術的病史者。
這些資訊,將能協助臨床中醫師,避開較高風險患者,以減少發生針灸後氣胸的可能。是個很實際且對第一線臨床醫師有幫助的研究。
期刊介紹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是由 British Medical Acupuncture Society 創刊於 1982 年,希望以西方的神經學與解剖學知識,去研究並認識針灸的療效與原理。2018 年 impact factor 為 2.637。
論文心得
這次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內容應該不算是心得,算得上是辛酸的成分居多。從一開始從事研究到現在,論文的投稿數持續在累積,投稿次數多了,很多本來想像不到的事情都遇得到了。
想發一篇論文 請規劃至少兩年的時間
在之前的心得裡分享過,一些關於論文投稿的發表時程。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一篇論文從發想,到第一次團隊會議決定研究主題、然後進行研究設計,完成研究統計,原稿寫作,稿件投出,回復審查結果,獲得接受,直到刊登出來可以在 PubMed 被搜尋,所需要的時間,大概要兩年左右。
如果大家有論文發表的時間壓力,最常見的就是急需升等,或專科考試資格需要論文,建議規劃至少兩年的準備及寫作投稿。像是若有晉升主治醫師的論文發表門檻,往前推算大概要在住院醫師第二年或第三年,開始動手進行相關研究。
針灸之後併發氣胸的風險
研究主題是探討針灸之後併發氣胸的風險。針灸,是中醫治療疾病其中一種的重要方法,近年來在國際間受到醫學界的重視與運用,也是團隊中重要成員:林舜穀中醫師的專業所在。針灸雖然安全性高,但是還是有著併發症存在,像是常見的暈針:有噁心、想吐、冒冷汗、頭暈、面色蒼白等情況發生。氣胸,也是針灸併發症之一,雖然少見,但是不得不慎。
而症狀有胸悶、胸痛、胸部緊縮感,呼吸速度加快等呼吸相關症狀。研究設計是使用健保大數據,來探討目前針灸之後併發生氣胸的情形,能有個實際的數據證據,來給醫療從業人員參考。
以為一切已經順利 然而刊登時間一再延遲
運氣不錯的在第二次投稿到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時,得到 reviewers 相當正面的回覆,往來回答幾次提問之後,論文順利獲得接受。回想起當時十分開心,但沒想到,後續竟然發生從來沒遇過的情況……
論文是在 accepted 28 June 2018,2018 年 6 月 accepted。接受之後,就進入了打字文書的刊登作業。雜誌社傳來信件,內容寫著因為該雜誌要換出版社,本來是由 BMJ 集團出版,因在 2018 年年底要轉換到 SAGE 集團,可能文章刊登的時程會有所延遲,請我們見諒並且耐心等待。
當時心想,雜誌社要換出版公司是個大工程,刊登論文會延誤也是在所難免,那就慢慢等待吧。時間慢慢地過去,2019 年 1 月、2月、3月……,直到 5 月都還沒有消息,也沒有接受到最後 proof 的信件。
別人的文章已被刊登 我們的卻無聲無息
陸陸續續寫了兩三封信件詢問主編,我們這篇論文的刊登進度,信件似乎石沉大海,沒有收到回應。直到論文接受已經超過整整一年,同時,上網查詢該雜誌 online first 刊登的文章,有些是 2019 年以後接受的文章,卻很快地就被刊登。
於是,跟研究團隊的林舜穀中醫師、林柏宏醫師討論之後,我們的共識是沒有辦法再繼續等下去了,決定要撤稿。將撤稿信內容妥善地寫好之後,寄去主編的信箱。沒想到,過沒幾天就收到了回應。
最終順利刊登
主編給我們的回復中提到,願意加速將這篇論文進入後續製作與刊登,我們決定再等等,等待最後的結果。在文章獲得接受的一年兩個月之後,終於刊登出來。心情只能說是笑中帶淚,有一種總算到達目的地的感覺。
感謝研究團隊的林舜穀中醫師、林柏宏醫師齊心協力,也一起經過這段時間的煎熬。這些年的磨合與滋長茁壯,團隊的成熟度穩定,也再度感恩師長們的指導與醫院的研究能量。希望往後能在研究團隊的齊心努力之下,能夠發表更多的優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