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8年1月25日 星期四

歷經十次退稿,終獲刊出的稿件

作者 : 柳瑞明(Jui-Ming Liu, MD

柳瑞明醫師探討罹患疥瘡後、併發乾癬風險之研究,獲得國際期刊 Journal of Dermatology 刊登




科學論文的 pattern


「Overall, there seems no problems in the study design and results. The result is interesting.」節錄自對這篇論文的審稿意見。

在 2017 年參加新思惟《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論壇時,耳聞國際期刊編輯提到了科學論文 pattern 的重要。因此看到上述文字,自己便在臉書記錄下這句話:「剛收到 SCI 期刊的審稿意見,我想這次 pattern 應該對了!」。


來自國際期刊編輯的第一手分享,獲益良多


《臨床醫師的學術研究》論壇中,吳昭慶醫師以自身當 editor 的經驗,提出了科學論文的 pattern 概念。

 當 editor 或 reviewer 審閱新稿件時,第一次看過去,其實心中已有七、八成想法,這篇文章值不值得刊登。這時候,一篇文章的架構與 pattern,就變得十分重要。

Pattern 就是從摘要、圖、表,論文的這三部分來觀察。讓稿件容易被接受的幾個要素包含:摘要有扎實的研究設計與結果,圖、表清楚呈現研究內容,有科學性的突破。

當天聽完吳醫師的演講,回家後便檢視了自己的投稿文章,是不是有符合好的科學論文 pattern 之要素,並做了適當修正。


這篇文章的投稿歷程


這篇文章其實在刊出的兩年前,就已經完成稿件撰寫。我們起初的策略是從高分期刊開始投稿,之後便歷經了整整十次投稿、退稿與修改的痛苦輪迴。

過程中曾有高分期刊建議我們將文章改成短文來投,我們雖然也改成短文、但審閱後還是被退稿了。

退退退,退無可退。後來投到開始覺得麻痺,某天便靜下來思索這篇文章的應對策略,因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要做一些改變才行。


重新檢視稿件的 pattern


於是我對文章進行從頭到尾的徹底檢討,尤其是摘要部分,然後鼓起勇氣再次投稿。為了分散得失心,我同時決定把自己投入下一個研究主題,以免患得患失。

就這樣,在第十一次投稿終於得到了 reviewer 的肯定:「Overall, there seems no problems in the study design and results. The result is interesting.」。

詳細回覆 reviewers 的提問後,就收到文章被接受的好消息。心中除了開心之外,似乎也抓到了一些關於科學論文的訣竅。

最後要感謝整個研究團隊的齊心協力,克服這一路上的驚滔駭浪。感恩許老師的指導,感激旅外歸國的林千千醫師帶領參與本次研究寫作,還有一路上給予指導的所有師長、先進。


更多論文心得由此去